我的blog是有一個暫存處理文字檔的,
也就是我覺得現在該寫什麼,都會列成一個list,
等有時間有空閒時,就多少寫一些。
目前這個list已經長長一串,但因為排在最前面的是梅蘭芳,
這部片又太沉重,以致於後頭就塞車塞了一串啦>_<。

上週末,終於看完了梅蘭芳。



我一直對這部片十分心神嚮往,且,我一直期待傳記電影是一部悲劇。
不管再怎麼光明的英雄,我相信伴隨他切身的歷史絕對都是一個痛字。
否則怎麼會有古諺云:「人怕出名豬怕肥」呢?(笑)

對於這部電影,先說說不滿的地方吧,
我覺得黎明扮戲看起來根本沒扮相!為什麼找黎明演呢,真是奇怪。
演小梅蘭芳的那位不知是誰,但是我覺得他的扮相倒是滿不錯,
大了怎換人呢!

這部片,姑且不論精彩度,我覺得我看覺得精彩的角度和一般人都不一樣,
單純就談談我對每個角色的感覺吧。

一是梅蘭芳,也就是宛華本人。
他讓我想起很多一頭熱栽進去某領域,恰巧有才華於是紅了起來,
但後來卻發現這圈子之黑暗,然後久久卻無法脫身的人……

這世上這種人太多,也就是我說的,我覺得英雄的私生活都是個痛。

為了讓宛華的梅蘭芳身份益發精粹,
演京劇那些細微的顧盼和身段,
宛華本人,必須是個嘗盡人生百般面象的人,
一個幸福的孩子身上有光,而那些光芒,
對應該是一張白紙,映出各種悲歡離合的演員來說,恰是不利的。

因為本身太飽滿,反而圓融了太多事,
這樣的戲,無法感動那些不幸福的人。

這就是宛華本身的悲哀,也是他他的家庭的悲哀。
福芝芳說:「他是座兒的。」
我竟然了解這種悲哀。



孟小冬,這個角色,我本身是討厭他,
但是不是討厭她這個人,
而是討厭他增加了宛華的遺憾(即使這樣讓他經歷某些事對他也是好的),
我討厭她那種,明知道他們的身份不能怎麼樣,卻仍然不認份的行為。

這讓我想到陳幸妤。

他們都是,明明知道,自己身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中,
就是應該要犧牲某些人權,但他們不但不認份,卻要一直擾亂視聽!

我也討厭這樣的孟小冬。

聽說,孟小冬離開梅蘭芳後,
發了毒誓,說「嫁人要比梅蘭芳強」,
後來嫁給了一方巨賈,晚年甚至到了台灣?
我可以感受到她的悲哀,但無助於減少我討厭他不認份的行為。

福芝芳,梅蘭芳的妻。

這是全劇中讓我最有感觸的一個角色,
我覺得她好有智慧,好有身段,那是我一輩子都達不到的。
不知道宛華的長輩們是怎麼幫他找到這門親,
芝芳一手打理整個家,
面對雲集的賓客,複雜的人際應酬,
雖然戲裡沒有特別交代,只有透過芝芳和六爺、三哥討論宛華去不去美國的時候,
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,
卻也充份表現了,她確實是個很能幹的妻子,一個彌補宛華不善社交這點,
非常適合他的妻子。

連他知道了孟小冬的事,在外人前,她也是忍著激動說:
「唉呀,像宛華這樣子的,在外頭沒三五個紅粉知己,我才替他叫屈呢!」
這段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,那是怎樣的身段呢?

雖然,最後她終於還是去找了孟小冬,
可是她卻也知道,不管是她或小冬,沒有人能真的把宛華從座前帶走,
因為他是個生而屬於舞台的人,他的人生就是舞台,無時無刻。


三哥,完美主義的偏執狂。

從他初登場時,那種法律人的性格就一展無遺,
和觀眾們辯論觀念的不圓滑,
對理想堅持的熱情和執著,
在在都透露出他那種,一旦投入便是一輩子的態度。
他相信自己的眼光,但他沒料到世界會有這麼大的改變,
他也遼倒過,但最後還是戲讓他重返他的人生。

他是典型的那種推動某個轟轟烈烈思想、現象的革命家,
不管他的觀念是否有被大家所理解、接受,
最後的下場,總不會太好。

應該說,這樣的人,下場好的太少,
因為那種狂熱和偏執的人格,本身就已經直接導向較不幸的結局了。

大致上就是這樣子吧~
說真的,我很喜歡這部片,但是卻不忍再看第二次。

我國小時很愛京劇,那時候週間的下午兩三點,三台都會放國劇,
寒暑假有放假時,我下午常會守著看,雖然我根本聽不懂,
但是卻可以從角色畫得花花綠綠的臉上,
看見一些意義和互動。

那時候家中有一本介紹京劇藝術的書,
我一看再看,想看懂京劇究竟是在做什麼?
也因為那書的導讀,讓我對京劇一直有莫名好感。
因此這部片一出,二話不說,
懷舊的我馬上就案定要看啦,
還查了一堆資料,想更了解當時的背景。

(我也是功夫片迷,像黃飛鴻、李小龍等人的片我可是愛死了,尤其是李小龍~
 所以,葉問也是鎖定中的片子囉!)

這部片,我覺得他的寫實和感傷讓我很喜歡,
卻也因此大概不會再看第二次吧。

聽說葉問也是個悲劇,讓我期待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onoj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